9月29日,2015年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上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,中美两国相关部门和专家同台共议网络安全。与会来宾当中,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四部某研究所所长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电子对抗部 (第四部) 副部长的郝叶力少将,以及前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、首任网络司令部司令、四星上将基思·亚历山大 (Keith B. Alexander),两个人的演讲,格外受到关注。
本文摘编自新浪科技和中青在线。
与之前“中美网络安全二轨对话”等高层闭门会谈不同,此次是中美国家级网络空间安全智库和专家首次在公开会议上对话。
亚历山大上将在演讲中主要提了这样几点:首先是技术发展趋势和互联网安全的联系,第二点是未来路径,中美如何共同合作,他特别强调现在处于历史性的阶段。第三点是网络安全问题的视觉化、可视化,如何能够看得到网络,并延伸出网络安全立法和信息共享的问题。之后他以斯诺登事件为例,把安全问题分成内部威胁和外部威胁,并表示内部威胁比外部威胁的危害更高。
亚历山大上将还特别强调了在施行网络安全措施时,一定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。
虎嗅在之前的文章中指出,中美网络安全问题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多,相对较为复杂,通常包含:网络窃密 (exploitation)、网络攻击 (attack)、网络防御 (defense)、网络威慑 (cyber deterrence) 和网络心理 (cyber influence) 等概念。其中前三个议题是目前中美网络问题的焦点,前不久习近平访美,双方共同打击网络犯罪达成重要共识,也主要是围绕第一点。从亚历山大上将的演讲内容来看,他所提的观点也主要围绕在前三个议题。
之后发表演讲的郝叶力少将,则直指美国在网络心理战上的一些做法,并引用网络在“阿拉伯之春”(Arab Spring) 运动中所发挥的作用,批评美国在一些问题上采用“双重标准”。
郝叶力少将指出:
回顾2011年,西亚、北非事件,让我们看到突尼斯和埃及国家政权在不到一个月内相继被推翻。利比亚的国内政治危机演变为战争也只用了8周时间。其中是网络从激化矛盾点、制造共鸣点,再到点燃引爆点,都是通过网络渗透点燃了网络的心理积怨。由此开创了由网络推波助澜,对主权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政治颠覆的全新范式。
事实证明,对发展中国家而言,网络舆情的影响力,小可杀人,大可覆国,看似无形,实则致命。其政权所面临的风险不亚于实体空间的挑战。
她在演讲中还批评了美国的单边绝对安全政策:
尽管美国拥有最先进的军队,但总是不放心,不断渲染对手、夸大危机,设置假想敌,忧患意识过强,无形中制造了不必要的紧张和麻烦,客观上诱发了不安定的因素。这会让整个世界缺少安全感,而且是过犹不及。单纯的靠自身的绝对实力优势,过度的关注自身的单极安全,不愿意为建立新的国际体系调整自身的战略诉求,导致了自“911”事件以来不断陷入安全困境,越反越恐的怪圈。
以及美国的“双重标准”:
长期以来,在网络空间的标准、规则都是美国制定的。我们曾经信任美国,也在接受它所规定的标准。但是,直到有一天,斯诺登又告诉我们,美国对国际社会的监控是系统的大规模的不间断的无一例外的。但反过来却要求其他国家严格自我管控,不越雷池半步,这仍然是不对称思维。
权力不对等,自己什么都可以做,有做任何事的自由,别人做什么都不放心,这也是不可取的。美国把民主理念传遍了世界,但在网络空间全反其道而行之。